网络强国建设要重视核心信息技术的战略突破
发布时间:2017-10-23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这一指示落实到工信领域,则正如苗圩部长在十九大新闻中心第二次集体采访中所谈到的那样,具体体现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这两个方面。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由此成为指导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十年行动纲领。相比之下,虽然落实“网络强国”战略的具体措施同样常见于若干文件之中,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综合性的顶层规划或国家战略性文件。近日,关于“工信部正积极研究编制核心信息技术发展路线图”的消息则有望在此方面做出突破。
2016年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就明确提到了“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他提醒到,虽然我国互联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同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在核心技术上。”
核心技术是发展的“命门”,受制于人便将丧失发展的主动权。以半导体产业为例,虽然近年来我国在集成电路产业密集出台了多项支持措施,且专门成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以加大产业投资、整合力度,但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依然连续4年超过2000亿美元,与原油并列为最大进口产品。在承认产业培育需要一定周期这一客观规律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半导体产业“大而不强”的现实窘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史上,我国的核心信息技术并非一直都落后于发达国家。清华大学早在1956年就成立了半导体专业,而中科院在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也接近世界领先水平。但在随后的发展进程中,受限于历史条件的约束以及国家政策重心的变迁,我国在核心信息技术领域方面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逐渐慢了下来。进入21世纪以后,虽然以“核高基重大专项”为代表的国家支持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核心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形成了包括“龙芯”高性能通用cpu、“麒麟”服务器操作系统、“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等在内的诸多突破性成果,但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核心信息技术的相对落后局面。究其原因,综合性的顶层规划的缺失,相关支持政策缺乏连续性、系统性,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未能形成合力,都对我国在核心信息技术领域尽快实现突破造成了不利影响。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自十八大之后直到十九大,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坚定支持核心信息技术的相关研发与成果转化工作。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更是明确提出了实现核心信息技术突破的四条路径,要求“正确处理开放和自主的关系、集中力量办大事、积极推动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推动强强联合和协同攻关”。由此,中央决策层在战略规划和策略实施这两个层面都对核心信息技术的突破工作做出了部署,而工信部积极研究编制发展路线图则应被视为在此战略方针下的具体举措。
需要指出的是,编制发展路线图一方面将明确核心信息技术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有利于引导产业政策、金融支持、科技人才等相关资源投入和市场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国家层面编制的发展路线图将充分体现核心信息技术发展的体系化特点,构建由高端芯片、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基础软件、网络架构等共同组成的核心信息产业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信息产业“百花齐放”的繁荣场面。
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普及,全球各国都正在步入数字时代,而核心信息技术作为数字时代的支撑,无疑是当前国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进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记历史经验、把握历史机遇,既是改变我国核心信息技术相对落后局面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