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人才大逃亡”更可怕的是“人心大逃亡”
发布时间:2015-08-27中国移动研究院原院长黄晓庆、中国移动终端公司原总经理何宁、中国移动市场部原副总经理徐刚、互联网基地原总经理杭国强、浙江联通原总经理于英涛……
2015年上半年以来,电信业多位高管陆续离职,引发行业热议。与此同时,“精英员工”的流失更甚,而且离职员工岗位从市场、it、网络等业务部门向综合等服务部门延伸。当下,某电信企业多个处级部门就正遭遇一个处长两个兵的尴尬状况。业内人士惊呼:电信业正在上演“人才大逃亡”!
人才为何大逃亡?原因无非集中于两方面:“钱景”与“前景”。
一是电信业“钱景”不再。 “哥早已不在江湖,江湖上却流传着哥的传说。”电信业曾经的高薪早已淹没在历史中。相对社会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的现实,电信业基层员工的薪水可谓一路“缩水”,而高管所谓的“金领”收入,相对于蒸蒸日上的互联网行业,着实缺乏吸引力。特别是遭遇连续降薪和待遇降低之后,压力大、考核严的电信业的工作性价比是越来越低,尤其是新入行三五年的年轻人感受颇深。
薪酬代表了企业对人才价值的评价,更是人才择业的基础。面对虚商、互联网企业等开出的高薪,如何不动心?什么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文化留人,相对于有足够吸引力的薪酬,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不久前,媒体爆出中国移动最新降薪方案:二级正以上管理者年薪将降50%,各省级公司领导班子成员降40%,处长级管理人员降20%。据内部消息人士纠正:前两个数据确实,而处级管理人员不是降20%,而是40%。业内人士判断,如果该降薪方案如期执行,将引发新一波离职潮,而企业中坚力量的流失,对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的运营商而言,将带来不小的冲击。
二是电信业“前景”堪忧。没有哪个行业可以一直行走在波峰。今年上半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完成5713亿元,按可比口径测算同比增长2.3%。其中,按可比口径测算即剔除“营改增”因素后的数据对比。如不剔除该因素,上半年全国电信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的5957.3亿元,实际下降了4.1%。面对宏观经济发展放缓、移动普及率不断提高、ott业务冲击以及“营改增”、“提速降费”等一系列冲击,已经步入中低速增长期的电信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相对于高速增长、高额利润的互联网行业,正在走下坡路的电信行业吸引力自然小了很多。
此外,国有企业固有的机制体制,也让不少行业精英更向往互联网企业的灵活与空间。一位电信业人士坦言:“在电信运营商等国企工作,往往‘做人’更重要;而在民企和外企,更专注于‘做事’。”在国企,高管除了拥有行业谋略和管理技能外,还必须具备政治技巧和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有时让人身心俱疲。”
近一两年来,对“钱景” “前景”的失望,确实让电信业人才流失加剧,但行业确实危矣吗?其实不然。一方面,大家眼中的行业“人才大逃亡”,是以电信业既往较高的人才稳定性为参照物。相比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当下电信业的人才流通速度,依然低得多。而且,当前“逃亡”的人才以一线城市、发达地区为主,中西部地区依然稳定。另一方面,对广大行业员工而言,电信业人才流通速度的加快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在虚商、铁塔、众多互联网企业崛起之前,电信业员工出于种种原因,即使想“逃亡”也没太多选择。如今,随着互联网和it企业,甚至设备商向传统电信领域渗透,电信业精英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越来越“吃香”,不仅择业范围更大了,创业空间也更广了。此外,记者在采访中时常听到行业年轻人如此感叹:“公司缺少上升空间,领导都这么年轻,我们哪里还有机会。”人才的适当流动,也将让更多的年轻人脱颖而出。
值得关注的是,对当下的电信业而言,相比“人才大逃亡”,更可怕的是“人心大逃亡”,是依然在岗的高管、精英员工以及广大一线员工对行业未来发展的信心动摇,对企业未来成长的认同降低。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严苛的kpi考核、降低的薪水、逐渐走低的社会认同感,如果越来越多的行业员工士气消沉,企业的战斗力何在?行业转型发展何以推动?
“人心危机”是电信业当前遭遇的最大危机。一刀切的降薪举措是否合理?严苛的kpi考核能否优化?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能否真正落实?行业白热化的竞争能否更为理性?如果企业仅仅关心自己的目标和利益,把员工简单地视为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一种工具,而不在乎员工的感受,不尊重员工的诉求,必将难以留住“人心”。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如何化解危机、提振员工士气、凝聚行业人心,考验着行业管理者与企业管理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