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数据市场将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但前进之路仍存挑战
发布时间:2017-04-05近日,在“2017大数据产业峰会”上,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宣贯和解读《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并发布了《中国大数据产业分析报告》。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168亿元,预计2017-2020年仍将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其中近六成企业已成立数据分析相关部门,超过1/3的企业已应用大数据,大数据应用为企业带来的最明显效果是实现了智能决策和提升了运营效率。
不难看出,如今的大数据产业如朝阳初升,谁能掌握主动,就能成为最大获益者。
工信部四方面主抓大数据朝阳产业
据了解,大数据的利用给美国的保健、欧洲公共管理服务的提供者分别带来3000美元、2500亿欧元和6000亿美元的年度价值,给经销商带来60%的利润增加,给制造业带来50%的成本降低。如此看来,大数据本身带来的产业价值如此巨大,引起了国家的足够重视。
“利用大数据改造传统动能、培育新动能,对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意义重大、前景广阔。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在四方面入手,加快推进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表示。
一是加强网络设施建设,夯实大数据基础支撑。持续深入实施网络提速降费,抓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推进全光网络建设和4g深度覆盖,加快推动重点领域降低资费,全面提升网络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数据中心区域布局,推动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建设,引导大数据基础设施向绿色集约、规模适度、高速互联方向发展。
二是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提升大数据应用水平。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重要部署,加快建设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汇聚传感、控制、运营等多源数据,推进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决策、凯发平台的售后服务等全流程的深度应用,培育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协同制造等数据驱动的制造业新模式,有力支撑制造强国建设。
三是促进多方协同创新,繁荣大数据产业生态。鼓励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整合产学研资源优势共同攻关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应用安全等关键技术。支持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组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进行业数据集聚,推动技术产品交流,构建多方协作、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加快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促进关键标准研制和推广,组织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提高我国标准制定国际话语权。
四是统筹区域规划布局,拓展大数据发展空间。引导地方结合自身条件,科学谋划发展重点,在大数据产业特色优势明显的地区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以点带面,形成合理有序的产业分工和区域布局。支持地方大数据应用试点,在大数据制度创新、行业应用创新、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数据中心整合等方面开展系统性探索试验,形成有效经验和模式,加快推广普及。
我国数据开放共享仍面临三大挑战
然而,当下的大数据产业仍面诸多实际问题。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直指,2018年我国将形成统一互联网数据平台,数据共享成为关键,然而目前我国数据开放共享开放仍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不愿意共享开放,政府部门各自为政,把数据开成自己的权利,很多政府部门以信息不对称作为手段,缺乏激励机制,和技术部门共享数据还得向公众开放数据,得不到商业回报,因此在多数情况下职能部门对于数据开放消极的被动。
二是现在很多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具体,不清楚哪些数据可以跨部门共享和向公众开放,数据信息的共享开放有一定的风险。目前制度是不明确的,导致了政府开放存在风险,责任很难界定。
三是缺乏公共平台,共享渠道不畅。过去信息传递多数是部门之间通过电子邮件进行,安全性保密性可持续性很难保证,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不同职能部门对数据的采集记录标准千差万别,统计口径和时间不一致,没法用。数据开放需要脱敏,缺乏必要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很难按照技术标准来规范。
邬贺铨指出,“如果政府能把bat数据融合在一起,对于政府能够掌控社会智慧城市、中国的治理都会有很大的作用。”
当下,大数据风暴正在席卷全球,其技术和市场在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也是节节攀高,驾驭大数据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尤其在我国,大数据建设得到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虽然前进的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在大势之下,唯有把握先机、掌握主动,方能更好的立足。